观点荟萃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教育思想大讨论 >> 正文

文法学院副院长孙站成:把握“融”要义,立足艺术和文学学科,以美育推动“五育融通”

2023-11-24 01:43:59  点击:[]

一、“五育融通”的关键在“融”, 将“融”字融入教育教学各方面

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融通的时代新人是马克思主义“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”观点的继承和发展,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目标。 “五育融通”体现“全人”教育理念,强调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,是面向未来的教育。“五育”之间相互渗透,有机整体,不可割裂。“五育”之中,价值塑造是共同的诉求,贯穿始终;体美劳是短板。

学校始终坚持“全人”育人理念。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:“实施一流人才培育行动计划,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,以学生的终身学习、终身发展和一辈子幸福为中心。坚持通专融合、本研贯通。”“加强美育和科学精神教育,培育、提高师生文艺素养和科学精神”。 今年教育思想大讨论的主题定为“五育融通,师生融乐”具有时代需求。

坚持“五育融通,师生融乐”,关键在“融”。要将“融” 字融入教育教学各方面,重点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、融入一流课程的建设中、融入评价体系的再修订中。

二、“师生融乐”是“五育融通”的前提和基础,高品质文化活动是“师生融乐”的重要载体

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,构建平等交流、自由互动、深度对话的师生关系;营造处处时时可研学的育人情境;营造“人人事事皆育人”服务氛围。

丰富“师生融乐”载体,深化师生共同体建设。师生融乐的场所要从传统课堂向实验室、实习基地、耕读基地延申。深化以本科生导师制、红色导师制、创新创业项目导师制为纽带的价值同体、教育共同体和学术共同体建设。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师生“同吃同住同实践”实践育人传统,拓展耕读教育实践育人渠道。

高品质文化活动是五育融通、师生融乐的重要载体。文化活动要坚守常态性、涵育性和品质性的特征。

三、立足学科基础,以美育课程建设推动“五育融通”

文法学院主动承担学校美育工作中的主体责任,立足艺术和文学两大学科,围绕美育目标,以审美能力培养为核心,以艺术和文学通识课程建设为主体,同时发掘美育中的其他育人资源,补齐美育短板。

加强艺术类通识课程体系规划和建设。完善“艺术史论类+作品赏析类+艺术实践类”课程体系。建设《美学原理》《美术基础》《中国美术史》《西方美术史》等艺术史论类课程,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美育理论普及;建设《美术作品中的历史》《影视鉴赏》《广告策划与赏析》等鉴赏类课程,让学生在已有理论水平上认识美,欣赏美;建设《摄影艺术》《民间艺术》等实践课程,并积极开设新的实践类课程,让学生在理论,鉴赏的基础上,自主的创造美。

加强文学类美育通识课程规划与建设。完善“写作沟通类+语言文学类+国学经典类”课程体系建设。以《写作与沟通》课程建设为核心,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。加强语言文学类课程建设,提升学生审美素养,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。丰富国学经典类课程,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厚植学生爱国情怀。

四、发挥学科特色,以高品质文化活动推动“五育融通”

发挥文学和艺术学学科特色,坚守“三品”(育人品性、学术品貌、文化品位)和“四个转变”(由数量型向品质型转变、由展示型向参与型转变、由娱乐型向涵育型转变、由品牌型向常态型转变),积极开展美育第二课堂,建设高品质文化活动。

将“国学夏令营”建成暑期高品质美育实践活动,通过专家系列专题讲座与实践体验,带领学生感受传统文学文化中的音律节奏之韵、园林花草之姿、图画音乐之妙、促进学生形成懂美、爱美、创造美的主体意识,进而实现生活的诗化与生命的升华。

改革“金秋雅韵”诗文朗诵会组织形式和内容。活动以诗言志,以文载情,涵养人文精神,展现诵读魅力,让校园更具书卷气和学术芬芳。活动在场景设计上去舞台化,创设艺术、自然、人文融为一体的活动情境。活动更加注重师生融乐:朗诵篇目上,增设原创诗文内容;朗诵者面向全校师生遴选,现场设置即兴报名环节,师生在同台吟诵中体会诗词背后的意蕴,感受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。

结合《写作与沟通》课程及金秋雅韵原创诗文征集活动,举办全校性的文学创作大赛。创作大赛包含春季文学写作赛事和秋季说理文写作赛事,形成系列写作比赛,贯穿全年,提升大学生表达沟通的能力和水平,厚植大学生的家国情怀,涵养人文精神。

以艺术设计系“三展”(毕业展、课程展、个人作品展)为载体,提升师生审美素养。坚持“高品质,严要求”,在提升“三展”作品质量的同时,引导学生更加关注作品背后的历史和文化。



上一条: 化学学院副院长曹敏惠:爱而有方,严而有度,实现师生真融乐

下一条: 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刘友明:以有温度的教育为学生提供无限可能

关闭